湖北日报客户端讯(通讯员周林)在来凤县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正迎来一位“小小守护者”。今年10岁的土家女孩洪艺桐,以热爱为针、传承为线,通过探访研究、创作传播、校园推广等方式,让这门千年织锦技艺在青少年群体中焕发新活力。
“第一次在博物馆看到西兰卡普,就被它的色彩和故事吸引。” 洪艺桐是来凤县第二实验小学学生,自接触西兰卡普文化后,每个周末都会前往县民族博物馆、图书馆,用笔记本记录织锦纹样的名称、寓意与色彩搭配。她在读书笔记中写道:“‘四十八勾’象征子孙繁衍,这一针一线织的是民族的祝福。”
在西兰卡普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,洪艺桐还尝试学习绷线、配色等基础技艺,将对织锦的敬畏转化为实际行动。去年,她结合博物馆展品细节与长辈口述故事,创作的短视频《走进“非遗”文化——西兰卡普》,成功入选2023年教育部关工委主题教育读书活动,传播量超5000人次。“传统文化像宝藏,我想让更多同学发现它的魅力。” 洪艺桐说。
如今,洪艺桐的传承脚步延伸到校园。她发起成立“土家语传唱小组”,利用课余时间教同学们说土家语、唱土家歌,还定期分享西兰卡普知识。她多次参与省、州、县各级文化活动,成为土家族非遗文化的“小小宣传员”。
“让孩子了解非遗,就是帮她找到文化根脉。” 洪艺桐的母亲万小川表示,希望女儿能持续保持这份热爱,带动更多同龄人关注、传承非遗文化,让西兰卡普的五彩丝线编织出更多青春故事。
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